2025年考研大纲临床医学中和能力
资讯来源:展鹏教育
责任编辑:马小萄
发布时间:2024-09-12 12:01:05

I考试性质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 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 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 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 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 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 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 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 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 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 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 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从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 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 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 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 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证发 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证进行 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 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 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 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 理法规等问题。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

约13%

中医诊断学

约13%

中药学

约13%

方剂学

约13%

中医内科学

约28%

针灸学

约14%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

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

第82~105小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 型题

第106~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

IV考查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 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 学派,以及对中医学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医家、医论和医著等相关 内容。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 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 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对整体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 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 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 与归类,五行生克、制化、胜复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 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 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 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 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神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

(3)人体之精的功能。 2.气

(1)气的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机、气化的概念。

(5)气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6)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神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6.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1)精和气的关系:精气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关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气和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

气母。

(4)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6)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精气化神,神驭精气。

(五)经络

1.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属络表 里关系、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六)体质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学说的应用。

(七)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中医学病因分类。

(2)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共同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4)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

(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

(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和病症 特点。

2.发病

(1)发病原理。

(2)影响发病的因素: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3)发病的类型。

(八)病机

1.病机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机

(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 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正胜邪退,邪胜正衰,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邪去正不复。

3.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

(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精气血失常病机

(1)精的失常:精虚、精的施泄失常。

(2)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 气脱)。

(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

(4)精气血关系失常:精与气血关系的失常,气和血互根互用 的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不荣 经脉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

(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输布、排泄 障碍,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 亏血瘀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6.内生“五邪”病机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 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 化燥、火热内生等病机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7.经络病机

(1)经络病机的概念。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 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8.脏腑病机

(1)脏腑病机的概念。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 肺气的失调、肺阴的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 的失调、肝阴肝血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 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九)养生与防治原则

1.养生

(1)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2)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2.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3)愈后防复。

完整版请扫描二维码领取,验证“临床医学大纲”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免费直播
复试概述综合面试复试英语
  关注我们
扫码下载APP 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备考信息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1V1报考指导领取学习干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