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失业率较高:2025年,青年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数据显示,1624岁青年群体的失业率高达15.7%,尽管较去年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水平。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222万人,就业压力巨大。
就业结构问题突出:青年就业结构问题明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供给叠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青年农民工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面临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失业风险。
就业诉求同质化:青年群体就业诉求、就业预期与就业选择行为同质化问题严重,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例如,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考公考编,导致求职时间延长、就业意愿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青年就业面临的挑战
技能供需不匹配: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操技能,而青年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又难以满足新工作岗位的要求。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海外归国留学生的增加,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
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青年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求职时间延长,就业难度增加。
女性青年就业面临特殊挑战:女性青年在就业市场中面临隐性性别歧视、数字技能不足以及家庭与工作平衡的困境,导致其失业率显著上升。
政府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与职业培训措施
政策支持
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政府应开发更多有利于青年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优化创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优化制度环境,拓宽融资渠道,给予政策补贴,鼓励各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建立“就业蓄水池”:在城镇地区为青年建立“就业蓄水池”,在青年暂时找不到工作时提供保底收入。
职业培训措施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
深化产教融合: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习和共建实验室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提升教育质量:夯实基础教育,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提升青年的基础素养和数字技能。
加强职业指导与教育:职业院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
当前青年就业形势严峻,面临技能供需不匹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政府通过开发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政策支持,以及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深化产教融合等职业培训措施,能够有效促进青年就业,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