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2025年研究生招生学科教学(体育)考试大纲
资讯来源:佛山大学研究生学院
责任编辑:马小萄
发布时间:2024-09-02 14:06:43

佛山大学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体育教学论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系统掌握体育教学论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要求考生掌握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体育教学过程,具备体育教学创新和解决现实体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1 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题型结构

(三)

名词解释题:6 小题。

简答题:6 小题。

论述题:2

3 小题。

答题方式

1 闭卷、笔试。

三、考查范围

(一)体育教学论概述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清晰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发展变迁。

2、了解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学的对象与任务。

3、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及相关概念与作用。

4、了解不同层次体育教学目标与制订。

(二)体育教学主体与体育教学内容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师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学习中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及区分不同的教学形式。

2、清晰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及分类;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排列;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造与加工。

(三)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性质;理解体育教学过程的原则与规律。

2、了解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性质、及其优化途径;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其运用方法;明确体育教学理论对体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重要作用。

3、了解体育教学系统要素及互动、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及作用。理解不同教学原则的运用。

4、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的概念、功能;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实施;领会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方法。

5、明确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性质以及其应用;掌握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与运用。

6、理解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要素;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不同层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订。

7、了解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体育教学设计的目的意义;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掌握学年、单元和课时体育教学的设计与计划。

8、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理论结构;掌握运用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理解不同教学模式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9、明确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和要素;掌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

10、了解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和发展;掌握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运用。了解体育教学方法的层次。

(四)体育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研究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和指向。

2、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结构与内容;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3、了解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4、了解教学研究层次与方法

5、运用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方法对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书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佛山大学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体育社会学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体育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1 简答题: 6 个

1 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题型结构

2 论述题: 2 个

(三)答题方式

1 闭卷、笔试。

三、考查范围

(一)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

制,及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考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体育社会现象概述、重大变化、及其几个基本命题。

2、明确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相关内容。

3、了解体育文化概述和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二)社会进步和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考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社会恶性、中性、良性运动中的体育运动。

2、了解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

3、明确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4、了解全球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相关内容。

5、掌握职业体育的兴起与繁荣的相关内容。

(三)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的社会问题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社会互动。

2、了解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城市化过程中的体育运动相关内容。

3、了解社会体育概述、社会体育参与概述、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相关内容。

4、明确体育社会问题概述、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与种类、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参考书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佛山大学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学校体育学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体育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要求具备从事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及课余竞赛所必需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180 分钟;满分:150 分

(二)题型结构

1、 简答题: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

2、 论述题: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三)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考查范围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体育课的编制与实施,20%(30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掌握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心理发展规律、关联。

2、明确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及动作发展的规律、关联。

3、了解体育课程特点、学科基础。

4、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20%(30 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

2、掌握我国学科体育的目的与目标。

3、了解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教学特点、目标、内容、设计及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

学评价 20%(30 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明确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目标。

2、掌握体育教学内容。

3、了解体育教学设计概述、过程及要素,及体育教育计划的设计。

4、明确体育教学内容。

5、了解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

6、了解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四)体育教学方法、组织与体育课教学 40%(60 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1、了解体育教学方法。

2、了解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3、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

4、明确体育实践课密度与运动负荷。

5、了解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参考书目: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佛山大学2025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运动训练学

一、考查目标

考查考生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理

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测试考生对运动训练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应用理论分析、解释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1 名词解释题:6 小题。

2 简答题:6 小题。

1 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二)题型结构

3 论述题:2 小题。

(三)答题方式

1 闭卷、笔试。

三、考查范围

(一)运动训练学导言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掌握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理解竞技体育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

特征;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关系;运动训练学若干定义的重新审定。

2.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理论体系;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中国

近现代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3.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

理解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及及其决定因素;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

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运动

训练过程及其构成、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二)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与表现的基本规律

掌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规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规律;运动员竞技

能力的表现规律;竞技能力变化与表现的影响因素。

2.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了解基于教育学理论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

则体系;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的特点。

3.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理解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

学基础;掌握运用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指导训练。

4.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了解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的科学基础;掌握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5.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

基础;掌握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6.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了解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理解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

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了解体能训练概述;力量、速度、耐力素质及其训练;协调、柔韧、灵敏

素质及其训练。

2.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掌握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构成;运动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运动技术训练

的基本要求。

(四)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了解运动战术的定义及其构成;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2.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理解 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运动员心理

训练的基本要求。

3.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训练

了解 运动员知识能力释义及构成;运动员知识能力的获得与提高;运动员

知识能力的运用。

(五)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了解训练方法基本定义与意义;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与依据;训练方法基

本要素与功能。

2.运动训练控制方法

理解模式训练法及其应用;程序训练法及其应用;微机辅训法及其应用。

3.操作性训练方法

掌握分解(完整)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重复(间歇)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

持续(变换)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循环(比赛)训练法的类型及应用。

4.运动训练基本手段

了解训练手段发展趋势、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一动作周期性(混合性)

的训练手段;多元动作固定性(变异性)的训练手段。

(六)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训练负荷概述

掌握运动负荷及其构成要素、功能与分类;竞技负荷、训练负荷与比赛负

荷;训练负荷的结构与类型;训练负荷的功能与效应。

2.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基础

理解训练负荷设计的依据;训练负荷设计需考虑的问题;训练负荷设计的

要求。

3.运动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安排

理解 运动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的基本模式;运动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的专

门模式。

4.运动训练负荷的监控与评定

掌握训练负荷监控及其作用;运动训练负荷生物学监控的主要指标与评定标

准;训练负荷心理学监控的主要指标与评定标准标准;训练负荷的训练学评定。

5.运动训练负荷的项群特征

理解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技

心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角荷特征。

(七)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

考试内容与要求:

1.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构架

理解运动训练过程的层级体系;多年训练过程的序列安排;多年训练过程中

的链接模式;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

2.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了解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与认知要点;各层级训练计划的制订。

3.运动训练过程的调控

理解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实施要点;运动训练效果的评价。

(八)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考试内容与要求:

1.教练员的认知

了解教练员的作用与职责;教练员扮演的角色。

2.教练员的执教

理解教练员的执教对象及其分类;教练员的职务等级及其要求;教练员的

执教及其执教理念。

3.教练员的知识与能力

知晓教练员执教相关知识;教练员执教相关能力。

4.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掌握教练员领导行为特点、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的影响、教练员领导风格及其变化。

参考书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原文网址:https://www.fosu.edu.cn/yanjiusheng/zsgz/zsdt-zsgz/1489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免费直播
复试概述综合面试复试英语
  关注我们
扫码下载APP 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备考信息
扫码添加学习顾问 1V1报考指导领取学习干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