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汉语言文学基础
一、考查目标
汉语言文学综合考试以汉语言文字学、文学基本原理以及中外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流派、主要文体及其成就等为考试内容,用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探讨分析论证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内容比重:汉语通论约占 20%,文学理论约占 20%,中国文学史约占 40%,欧美文学约占 20%。
题型与分数比例为:
1.名词解释题,占 30 分
2.材料分析题,占 70 分
3.论述题,占 50 分
三、考查范围
I 汉语通论部分
(一)绪论
1.语言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3.现代汉语的方言
4.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5.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二)文字
1.汉字概说
2.汉字的构造――六书
3.汉字的偏旁和部首
4.汉字的特殊读音
5.汉字的规范使用
6.汉字的检索和常用字典简介
(三)语音
1.汉语语音概说
2.汉语拼音方案
3.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4.普通话的音节、音变和语音规范化
5.音位与音系
6.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和中古的语音系统
7.近体诗的格律
(四)词汇
1.汉语词汇概说
2.词的构造
3.词的意义(本义、引申义等)
4.词义的分解
5.词义的聚合
6.汉语词汇系统的构成
7.词语的训释
8.古今词义的异同
9.汉语常用词典简介
10.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语法
1.汉语语法概说
2.名词、动词、形容词
3.数词、量词、代词
4.副词、介词、连词
2
5.助词、语气词、叹词
6.句法成分及层次分析法
7.单句、复句
8.语义角色、语义指向、语义特征
8.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六)修辞
1.修辞概说
2.韵律的协调
3.词语的锤炼
4.句式的选择
5.修辞格
6.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7.语体简介
II 文学理论部分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1.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1.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生产论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5.艺术交往论
(三)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构成
2.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五)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六)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七)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艺术真实
2.情感评价
3.形式创造
(八)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九)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文学典型、意境、文学意象
(十)叙事性作品
1.何为叙事
2.叙述内容 (故事、结构、行动) 、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十一)抒情性作品
1.何为抒情
2.抒情作品的构成
3.抒情的方式
(十二)文学风格
1.风格的定义与内涵
2.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十三)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1.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十四)文学接受过程
1.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2.文学接受的发展 (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
(十五)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模式
2.文学批评的实践
III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一)绪论
1.中国文学的演进
2.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二)先秦文学
1.《诗经》
2.《左传》
3.《论语》《孟子》《庄子》
4.屈原与楚辞
(三)秦汉文学
1.秦汉散文与诗歌
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3.司马迁与《史记》
4.两汉乐府诗
5.《古诗十九首》
(四)魏晋南北朝文学
1.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2.曹操诗歌
3.陶渊明
4.南北朝民歌
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6.《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
(五)隋唐五代文学
1.初唐四杰
2.盛唐诗人群体
3.李白、杜甫
4.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
5.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6.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7.唐传奇
8.晚唐诗歌与李商隐
9.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
(六)宋代文学
1.晏殊与晏几道词
2.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3.欧阳修诗词文创作
4.苏轼及对宋代文坛的贡献
5.李清照与南渡前后词坛
6.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6.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7.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七)元代文学
1.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关汉卿与《窦娥冤》
3.王实甫的《西厢记》
4.白朴与马致远
5.南戏与《琵琶记》
6.元散曲
(八)明代文学
1.《三国演义》
2.《水浒传》
3.汤显祖与《牡丹亭》
4.《西游记》
5.《金瓶梅》
6.三言二拍
(九)清代文学
1.纳兰性德词
2.《长生殿》《桃花扇》
3.《聊斋志异》
4.《儒林外史》
5.《红楼梦》
IV 现代文学部分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1.晚清文学改良
(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外来文艺思潮与社团、流派
3.20 年代文学论争
(三)20 年代小说
1.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
2.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3.自叙传抒情小说
4.鲁迅的小说
(四)20 年代新诗
1.20 年代新诗概述
2.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
(五)30 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1.左翼文学主潮及论争
(六)30 年代小说
丁玲、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七)30 年代新诗
1.现代派
2.戴望舒
(八)30 年代戏剧
1.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
2.曹禺
(九)30 年代散文
1.30 年代散文概述
2.鲁迅的杂文
(十)40 年代小说
钱钟书、张爱玲、赵树理
V 欧美文学部分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1.古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
3.古希腊悲剧
(二)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2.但丁与《神曲》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文学
2.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
(四)十八世纪文学
1.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
2.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
(五)十九世纪文学
1.浪漫主义思潮、德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俄国文学、美国文学
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2018.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M].中华书局,2017.
[7]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8]郑克鲁、蒋承勇.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佛山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基础写作
一、考查目标
基础写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同等学历加试科目,考试以写作的理论知识、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作过程等为考试内容,用来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高的写作素养,能否写出内容充实、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具有文体感的文章。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论述题或写作,100 分
三、考查范围
(一)绪论
1 写作的含义
2 写作的特性
(二)写作主体的素养
1 生活素养
2 学识素养
3 人格品位
4 审美理想
(三)写作主体的能力
1 观察能力
2 感受能力
3 思维能力
4 想象能力
(四)写作载体
1 材料
2 主题
3 结构
4 语言
(五)表达方式与写作技法
1 常用的表达方式
2 传统常用写作技法
3 现代常用写作技法
4 写作技法的辨证艺术
(六)文章修改
1 文章修改的意义
2 文章修改的内容
3 修改的方法
4 作文评改
(七)文学文体
1 诗歌
2 散文
3 小说
4 影视文学
佛山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文学批评
一、考查目标
文学批评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同等学历加试科目,文学评论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文化意蕴、审美特征、文学性、艺术性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论述某个批评理论与方法或评论指定的文学作品,100 分
三、考查范围
(一)批评理论与方法
1 形式批评
2 文化批评
3 性别批评
4 文体学批评
5 新批评与文本批评
6 结构主义、后解构主义与叙事学
7 心理批评
8 语言修辞批评
9 社会历史批评
(二)作品评论
1 诗歌评论
2 小说评论
3 散文评论
4 戏剧评论
5 影视评论
佛山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语文教学与设计
一、考查目标
本科目主要考察考生是否灵活掌握了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是否熟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精神,并能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是否熟悉语文教学过程、方法及各种文体的常规教学;是否掌握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的要点;能否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教学实例作出客观、深刻的分析;能否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考查考生在本学科领域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内容为:语文课程理论、语文教学理论、语文教学设计
题型与分数比例为:
1.材料分析题,占 40 分
2.教学设计题,占 60 分
三、考查范围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与目标
1 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
2 了解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语文素养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
3 了解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
4 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特点。
(二)阅读教学
1 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 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
3 了解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
4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
5 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写作教学
1 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2 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
3 了解网络与写作及写作教学关系。
(四)口语交际教学
1 掌握教学情境中口语交际的特点。
2 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与课堂操练要点。
(五)语文教学设计
1 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要点、内容等。
2 熟悉各种文体教学设计的不同特点。
3 对教学设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4 能够根据教学实录还原教学设计。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
1 会从课堂观察评价教学设计。
2 了解评价语文教学设计的量表。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靳彤.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郑桂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6]魏本亚.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